close

 

「義大利電影課」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二年的金馬經典影展再度來到臺中辦了為期11天的義大利電影課。既去年的柏格曼影展有好的印象與觀影體驗後,今天我同樣選擇了十部電影。有趣的是,幾乎都選到的黑白片的老電影或是相當珍貴的35mm膠卷修復,而我一直都很喜愛在大螢幕上觀賞老電影對我而言是相當開心的。

 

      然而,不得不說,這次的電影課相較去年,增加了不少距離感,多部電影的共同特色是在冷靜嚴謹的鏡頭底下隱藏了角色豐沛的情感,這種微妙的平衡是這次的一大看點。另一大看點則是在這波寫實主義的浪潮下,許多電影採用非職業演員、實景拍攝以及自然光的手法,更是大大影響了現代的許多電影風格!

 

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之戰爭三部曲

《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1945)

《老鄉》Paisà (1946)

《德國零年》Germania anno zero(1948)

     

      羅塞里尼的戰爭三部曲前兩部是影展中最先看的電影,老實說也是對我來說最有距離感的作品。看到黑白以及修復的復古畫面當然很開心,但兩部片對於戰爭的描繪跟現在的戰爭片有著蠻大的差距。

   

      《不設防城市》敘述戰時城市被佔領後的不安與恐懼,運用觀察的視角,拍出的最貼近當時生活的狀況,是羅塞里尼最寫實的作品。從地下軍的反抗,到人民生活的剝奪,即使不見紅,電影的每一幕都是相當血淋淋的呈現。

 

Anna Magnani in Roma città aperta (1945)

 

      《老鄉》將時間設定在戰時的百姓生活,六段故事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宗教、愛情、抗爭等各個不同的主軸描述的戰爭對於整個國家的影響力。看似毫不相干卻又因存在著共同點而環環相扣,展現了戰爭戰爭更為深沉的衝突以及導演大破大立的敘事手法。

 

Dots Johnson and Alfonsino Pasca in Paisà (1946)

   

      第三部曲《德國零年》則設定在戰後的德國社會,片名的「零年」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重新開始。乍聽之下本該是人民與政府如何攜手重建社會秩序的故事,事實上本片是部悲劇電影。

 

      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出發,捕捉了其為了家庭生計在外討錢的無奈。當生活壓力成為壓垮內心意志的最後一跟稻草後,在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游移的過程,都令人感到不安與緊張。

 

Edmund Moeschke in Germania anno zero (1948)

 

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之新寫實三部曲

《擦鞋童》Sciuscià(1946)

《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1948)

《退休生活》Umberto D.(1952)

同場加映

《烽火母女淚》La ciociara(1960)

     

      狄西嘉的代表作寫實三部曲相較都是以戰爭為主軸的羅塞里尼來說,相對通俗了許多,三部電影的主軸分別以老中青作為主角,發展出了不同的戰後景況。

   

      《擦鞋童》以兩個小朋友為了養一匹馬為主軸,整體風格呈現出戰後時代的一股純真,即使環境對於孩童而言仍然是不友善的。兩人間因夢想結識到反目的革命情感是全片的最大看點,溫暖且真誠。然而,最後的結局卻是令人震撼的急轉直下,馬的離開猶如夢想一般,最終只是泡影。

   

Sciuscià (1946)

 

      《單車失竊記》將視角放在一個父親以及丈夫的一家之主上,現代的眼光可能覺得一台單車沒什麼,但若是生財工具的話影響則是巨大無比。從腳踏車被偷一直到結尾體悟找再也找不回來的過程中,男主角的無奈、絕望以及束手無策,都在慢慢且加倍的放大,直到最後兒子握住他的手時才完全的潰堤。

   

Lamberto Maggiorani and Enzo Staiola in Ladri di biciclette (1948)

     

      《退休生活》最後以退休老人的生活作為核心,描述一個即將被社會淘汰的人,從盡全力掙扎與反抗到最後了叫到再怎麼抗爭也抵擋不了這波洪流時的心境轉折。

 

      男主角的情緒拿捏掌握得相當精彩,即便沒有太多的台詞也能讓人深刻感受到主角的負面情緒。另外,狗狗演員的發揮更是全片的最大亮點,好似與男主角有連結一般默契十足。

 

Carlo Battisti in Umberto D. (1952)

 

       同場加映一樣是狄西嘉的戰爭作品《烽火母女淚》,是本次影展中我唯一選到蘇菲亞羅蘭的作品,而她的演出真的棒極了!情緒拿捏得收放自如,開懷大笑以及惶恐不安等情感相當吸睛,當然還有那舉手投足間的風情萬種,如果柏格曼影展的女神是麗夫烏曼的話,這次影展的女神就非蘇菲亞羅蘭莫屬了!

 

Sophia Loren and Eleonora Brown in La ciociara (1960)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之《八又二分之一》8⅟2(1963)

     

      費里尼的這部《八又二分之一》在我觀影當下,一直覺得這劇情好像似曾相似,細看下想起這部有好多勞勃馬歇爾執導《華麗年代》的影子在裡面,後來上網查才知道原來本片是《華麗年代》的靈感來源。

   

      本片以一個大導演苦無靈感作為主軸,在製作方給的壓力下展開選角作業,每個選角都讓他想起來身邊的女性。電影利用虛實交錯,有時候甚至是虛實同框的手法,呈現男主角的江郎才盡與求靈感若渴的內心世界。時而浮誇,時而寫實的情緒轉折搭配上馬斯楚安尼的風度翩翩,都為電影增添不少樂趣!

 

Marcello Mastroianni in 8½ (1963)

 

盧契諾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之《洛可兄弟》Rocco e I suoi fratelli(1960)

     

      維斯康提的《洛可兄弟》是我的最後一課,同時迎來了本次影展的第二位男神-亞蘭德倫。本片花了長達3小時的篇幅,交代了帕隆蒂五兄弟間的情感連結與跟社會間的拉扯及成長,分段以每個角色作為核心,除了清楚了脈絡之外,更交代了五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

   

      其中最衝突的就是洛可與西蒙的巨大對比,洛可的性格溫和內斂,有時候甚至太容易原諒他人導致成為濫好人。西蒙則是熱情衝動,許多事情都莽撞行事,導致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兩人鮮明的對比為電影提供了足夠的戲劇張力,後段的高潮部分情緒根本強烈到滿出來了,相當激動的演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歡影片用最小的兒子盧卡當結尾,看了前面大哥們的發展後,盧卡對於未來的徬徨與摸索,相對純真多了!

 

Alain Delon in Rocco e i suoi fratelli (1960)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IMDB)

arrow
arrow

    MovieTal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